【許稚佳╱台北報導】明年將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,引發食安憂慮,而近年全球吹起以植物性蛋白製成素肉的「植物肉」風潮,成為葷食者新選擇,國內電商平台觀察,下半年植物肉銷量已較去年同期飆升7倍。但專家提醒,植物肉是加工食品,會添加油脂、鈉,高血壓、肝腎疾病、心衰竭患者不宜常吃,且應低溫、少油烹調。
植物肉又稱人造肉、未來肉,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解釋,是將植物的蛋白質、澱粉、油脂成分,以特殊擠壓技術製成真肉般口感,台灣20多年前就引進技術,近年因健康和友善環境訴求,在國外迅速竄紅。
國內去年起引進植物肉,電商平台momo指今年下半年食安議題驅動,銷量較去年同期飆升7倍,購買主力為茹素者和30至50歲女性。但有也通路觀察國人認識還不足,大多嘗鮮、無明顯熱賣;以家樂福為例,植物肉不到整體素食業績1成。
油脂等添加物多 多吃風險不下真肉
不少餐廳以植物肉入菜,《蘋果》試吃植物肉丸較真肉丸乾硬、也沒肉汁,但植物肉排搭配麵包、生菜、番茄和美乃滋,口感美味且比真肉漢堡清爽。
首度嘗試的民眾林小姐指植物肉好吃、較沒負擔,考量食安與健康,樂意當成新選擇;民眾陳先生則覺得口感清淡,少了肉汁和肉味,料理方式也較單調。
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分析,紅肉吃多會膽固醇過高,易動脈硬化、大腸癌風險增高,但飲食健康最大關鍵還是烹調,長期攝取煎炸的植物肉並不好,且要注意植物肉添加物,若鈉含量過高,高血壓、腎病、肝病、心衰竭患者就不宜常吃,建議每周吃1次即可,搭配蔬果均衡攝取。
安法診所營養師黃子芩說,植物性蛋白的飽和性脂肪酸雖比紅肉少,但市售植物肉為求口感、味道仿似真肉,加工過程會添加油脂,如棕櫚油、椰子油的飽和脂肪含量高,多吃的整體風險恐和紅肉差異不大。另許多植物肉已調味,代表鈉含量相對高,吃多會影響血壓、腎臟。
此外,動物蛋白質胺基酸很完整,但小麥、米蛋白、綠豆、馬鈴薯都缺少人體無法自行生產的部分胺基酸,黃子芩提醒,長期吃植物肉會缺乏必須胺基酸,恐衝擊身體修復和成長。
黃子芩建議,植物肉要低溫、少油烹調,蒸、煮、燉、滷較好,用烤的怕直火太旺易烤焦,致癌風險高;至於近來流行的氣炸鍋料理雖低油,但仍屬高溫烹調,同樣致癌風險大,不建議常吃。無論葷素都應選低調味、低加工食品,看清楚成分標示,以天然原始食物尤佳,加工食品偶一為之。
October 02, 2020 at 03:22AM
https://ift.tt/3jpZVTY
植物肉掀風潮銷量飆7倍| 蘋果新聞網 - 台灣蘋果日報
https://ift.tt/2YDwJQ4
Bagikan Berita Ini
0 Response to "植物肉掀風潮銷量飆7倍| 蘋果新聞網 - 台灣蘋果日報"
Post a Comment